寒梅梅小说网

020袁崇焕

天才一秒记住【寒梅梅小说网】地址:xnhanmei.com

天启二年,袁崇焕进京觐,袁崇焕与山西道御史候恂交好,于是由候恂帮忙引荐吏部文选司郎中周顺昌提名,袁崇焕被破格提拔为兵部职方司主事。不久之后,广宁失陷,此时东林党刚刚击败楚党,大明朝正众正盈朝,听到广宁陷落,关外再无寸兵,若是被建虏乘势攻到京城,这可如何是好,一时间满朝文武都慌了神。

慌乱之中,有人打算乘早离开京城,去江南避免兵祸,所以有“苟出春明一步,即为放生之场”。有人抓住机会,乘广宁兵败之机弹劾熊廷弼和王化贞。只有袁崇焕带着家仆护卫只身前往山海关视察地形。

袁崇焕在山海关考察了一圈,认为守山海关易如反掌,当然前提是有足够的的兵马钱粮。这话说的真是轻巧,若是有足够的兵马钱粮,平辽还不指日可待,现实情况是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的兵马钱粮,所以王在晋才准备在山海关修重城以防备建虏。

回京之后,袁崇焕就把牛皮给吹了出去。然后,居然因此而被朝中某人给看中了,其人觉得袁崇焕有胆识,勇于任事有才能,主要是大家都不敢去的山海关他去了。于是袁崇焕被破格提拔为兵备佥事,又从皇帝那儿骗了二十万内帑出来,交给袁崇焕,让其招兵买马,督关外军。

当时山海关其实也没大家想像的那么危急,至少兵部尚书、辽东经略王在晋还驻守在山海关内。等到广宁之败的事情告一段落以后,王在晋认为山海关之兵、民、地都不可恃,一旦建虏来攻会守不住,于是上奏:“恃兵力,而兵力不可恃;恃人心,而人心不可恃;恃地险,又不可恃。”

其实,王在晋是自己吓唬自己,他拿的是明军精锐的攻城实力来套建虏的攻城实力。其实在此之前,奴儿哈赤就从没有攻破过一座有驻军的坚城,所有大城,基本上都是靠野战获胜,然后偷城攻下来的。

王在晋提出他的山海关门守御方略。他主张将山海关外城池、台堡、土地全部放弃,将关外百姓全部迁入关内来,然后在山海关关城外面,再建一座城,死守山海关,

王在晋的防守策略其实就是坚壁清野,以拒建虏。这个方案虽然很省钱,但它消极啊!不符合我大明文人的天生傲骨。

更何况袁崇焕的职务是宁前兵备佥事,职责是督关外军,若是对建虏的战略照王尚书这么搞,宁前都没了,那自己去哪里?

袁兵备坚决主张应该在山海关外二百里处的宁远卫原址,重筑坚城,驻兵固守,以进守关。

他坚决反对王尚书的方略,认为这是一个只图苟安、无所作为的消极防御方略,为此不惜越级上报,将官司打到当时的内阁首辅叶向高面前。可是,叶向高虽为首辅,但不懂兵事,只好哼哼哈哈,打一番太极了事。

就在袁崇焕陷入困境的时候,救星来了,天启皇帝的老师、大学士孙承宗出关巡边,了解边情,决策方略。孙阁老与袁崇焕一番交流下来,颇有种同道中人相见恨晚的感觉。

原来孙阁老的兵法是跟大同老兵学的,而袁兵备的兵法是跟邵武退伍老兵学的,虽然不是一个老师教的,但是因为老师的身份大致相同。因此,孙阁老与袁兵备一见如故、大生知己之感。

当时孙阁老边境教书时,对军事有着浓厚兴趣。喜欢和边关老兵和低级军官交谈,询问一些关于边关防务的问题,慢慢的对边关的军务有所了解。

而袁兵备呢,喜欢与人谈兵论法,他去福建邵武当知县时,正好县衙有一退伍的老兵,袁崇焕于是常常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。从老兵的闲聊之中,袁崇焕知道了一些边塞上的状况,于是自认为镇守边关很简单,我上我也行。

大同老兵和邵武县退伍老兵应该都是参加过壬辰倭乱的士兵。那个时候大明朝士兵精锐,对倭作战从来都是以少胜多的,遇到战事,当然是崇尚进攻为主的策略。

相同的老师教了孙阁老和袁兵备相同的军略,然后在面对当时山海关的守备问题时,他们提出了相同的方略。

依照方略,在山海关外二百里处的宁远卫原址上,重筑坚城,驻兵固守,以进守关。这个方案虽然很费钱,但它积极啊,当然,最主要的是支持这个方案的人,孙阁老可是当今皇上的老师,他支持的方案能获得皇上的加持。至于不配合的王尚书,孙阁老一纸奏折就将其人踢到南京去了。

这是孙阁老的胜利,也是袁兵备的胜利。

从此,山海关外防务,落在孙阁老和袁兵备等人的肩上。孙阁老和袁兵备主张在山海关外的宁远,修建一道坚固的防线,将其建成建虏骑兵不可逾越的障碍。天启三年九月,经过了近一年的准备,在孙阁老的支持下,袁兵备带上孙阁老的亲兵队长满桂开始营筑宁远城。

为什么孙阁老和袁崇焕的方略选在宁远筑城呢?因为,宁远在山海关和锦州的正中间,宁远城背山面海,扼关锁钥。南面海中有觉华岛,可以设立水军,囤贮粮秣,将来锦州筑城的时候从岛上运粮方便。

自广宁失陷以后,宁远的战略地位一下子就出来了。但此时朝廷文武百官都在为广宁失陷的责任扯皮。只有袁崇焕在做事,他发现了宁远的战略价值,体现了他“卓越”的军事才华。

孙阁老命袁崇焕和满桂一起修筑宁远城,就是把这个筑城的大功老送给他们两。但袁崇焕和满桂都是大人物,怎么能亲自去监督苦力干活呢,于是命游击祖大寿带人去宁远监工,修好城以后,袁大人与满桂副总兵直接驻守就好。

没想到祖大寿也是个混蛋,随意猜度朝廷的战守方略,而且还猜错了,他以为朝廷不会花大力气来守宁远,所以就草率从事,造了一坐豆腐渣工程,搞的城墙疏薄,城墙厚度只有远计划的十分之一。

袁大人来视察的时候就发现,这宁远城筑的也太渣了。这可是袁大人将来的驻地,事关身家性命之事。再说,你们这帮子土鳖怎么就知道朝廷不会花大力气来守宁远的,我袁大人就要好好证明朝廷会花大力气来守宁远。

于是袁大人亲手制定宁远城的规格:城墙高度三丈二尺,雉牒高度六尺,城墙底部厚三丈,顶部厚二丈四尺。然后重新给祖大寿、高见、贺谦划分责任区,每人负责一块分别督工。袁大人会不定期来视察,谁的区域修的出了毛病,就找谁麻烦。

一时间,军民合力,营筑宁远,搞的是热火朝天。当然,最关键的是,钱给的足,宁远城从筑城开始就出现了商旅辐辏的景象,士人评论为远近望为乐土。可见这个工程,就算不修豆腐渣,里面也是有好大的一份利润,能养活多少的商人。

经过一年的忙碌,袁大人的驻地终于是顺利通过完工验收,一下子就升格成为了关外重镇。而袁大人也凭此功劳从兵备佥事转正为宁前兵备道,成为宁远城中名副其实的一把手。

天启五年夏,孙阁老与袁兵备以及关宁军们尝到了修城的甜头,于是计议,遣将分据锦州、大、小凌河、杏山、松山、右屯各城堡,修缮城郭,派军驻守。如此一来,大明国土又向前推进了二百里,加上从山海关到宁远的二百里,一共四百里,虽然没有平辽之功,但是三年时间复土四百里,这个功劳也不小啊!

可惜的是,如今朝中是阉党得势,没有了东林党帮忙鼓吹,孙阁老与袁兵备的复土功劳大打折扣,朝野上下都不承认,认为只不过是捡人家不要的弃土,不算功劳。

加上三年以来,糜师费饷几千万,实在是太花钱了,天启皇帝也顶不住了。感受到了天启皇帝的态度,于是各路御史、六部给事中纷纷上疏弹劾孙阁老,以至于匆匆忙忙准备兵袭耀州,而又有柳河之败。

柳河惨败。最终的结果是孙阁老黯然离职,朝廷启用高第为新的辽东经略。这对于宁前兵备道袁崇焕来说可不是好事。高经略的战守方案与孙阁老的又不同,也就是说高经略与袁崇焕不是一条路的人。

高经略上任后,面对的第一件事就是关外兵力不足,原本孙阁老在的时候报道朝廷的是关内外一共11万7千兵。然而,柳河一败,兵丁逃走大半,朝廷派专职御史清兵的结果是五万八千,谁又知道这五万八千里面有多少水分呢!

加上内阁也传来旨意,所以高经略上任后的第一条命令就是下给袁兵备,令他尽撤锦州、右屯、大凌河、宁前诸城守军,将器械、枪炮、弹药、粮料移到宁远。

宁前兵备道袁崇焕当然不能同意了,要知道自从宁远城修好以后,重新划分防区,袁崇焕的宁前兵备道管辖范围就变成了从宁远到锦右地区,这道命令一下,相当于袁崇焕从地区司令员变成了城市守备,那肯定不能干了。要知道,他作为孙承宗一党,靠的就是“筑堡推进”方案起家,在孙承宗被罢免之后,他就是这一派系的代言人,服软认输会沉重打击他的威望和官声,影响士途。更何况,虽然柳河败了,但刚刚占下来的锦右地区还在手中,复土之功还没有封呢,虽然朝野不认,但我等辽东前线的众将士认为还是可以再争一争的,这一撤退那就什么都完了。因此,他自然要对高第的方案竭力抵制。

至于关内外没兵的问题,那是朝廷的事,朝廷应该尽快将关内外的14万兵额补齐,至于建虏会不会趁这段空虚的时间来攻?这不可能吧,毕竟孙阁老带着大家在这辽左地区修了三年多的城,也没人来问一声,可见建虏不一定来攻。我们不能因为建虏的可能来攻就放弃到手的锦义地区。

于是,袁兵备据(胡)理(搅)力(蛮)争(缠):兵不可(能)撤,城不可(能)弃,民不可(能)移,田不可(能)荒。并引用手下粮屯官金启倧的呈照:“锦州、右屯卫、大凌城,三城皆前锋要地。倘收兵后撤,已经安置下来的人又迁走吗,已经占下的地盘又丢掉,关内外能丢几次?”

面对高第的坚决态度,袁兵备掷地有声的说道:“兵法有进无退。三城已经占下来了,撤退是不可能撤退的。锦右如果动摇,则宁前震惊,山海关也失去保障。今但择良将守之,必无他虑。”

如遇章节错误,请点击报错(无需登陆)

新书推荐

最强神医混都市杨云帆叶轻雪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 电影的时代 九鬼压棺 我没想捉妖啊 神鬼剑士后传 傻仙丹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