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梅梅小说网

第七十三章 启发

天才一秒记住【寒梅梅小说网】地址:xnhanmei.com

启发

宁卫民和张士慧很快就熟悉了。

男人就是这样。

没利益纠葛的情况下,一颗烟,一杯茶,一起食堂吃顿饭,就能聊成谈得来朋友。

当然,两人也确实算投缘。

不但都比较能聊,爱开玩笑,甚至连个人情况也相差不多,

首先俩人年龄相仿,宁卫民比张士慧就小一岁。

其次,张士慧的父母却都在大西北需要保密的军工企业工作。

他是跟着奶奶长大的,如今就自己单奔儿一人儿在花市一间小房儿住着。

这让他也有着明显的独立性,而且对家庭的感受与宁卫民无限趋同。

至于说到两人明显的区别。

只在于张士慧作为独生子女,高中毕业后没去京郊下乡当知青。

他直接就来到了重文门宾馆上班。

别看年轻,可如今已有三年店龄了。

另外一点就是,这小子恋爱谈得比较早。

充分利用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,把人生后半段儿的陪跑员给确定了。

以这年头的保守风气和普世道德观而论。

只要双方父母不反对,他跟那个夜班勾上的叫刘炜敬的姑娘,差不多已经能看成一家人了。

总之,宁卫民算是碰上了比较合拍的搭档。

这夜班儿上的尤其舒服,没有什么是难以胜任的。

甚至在张士慧提议下,俩人还合计好了轮值分工的法子。

一人一天坐前台值班,另一个打地铺踏实歇着。

这样一来,越发互惠互利了,夜班儿的舒适度直接实现了翻倍。

那不用说,从这样的工作状态中,宁卫民充分体会到了用铁饭碗盛大锅饭的美妙滋味。

他此时作为赶上福利年代尾巴的一员,根本无须向一切具有难度、危险、沉重的工作挑战,就能愉快的捧起饭碗有滋有味的吃饭。

尽管明知这样的好日子不可持续。

但对于必须得等待时机,根本无法大展拳脚的过渡阶段来说,这种舒适和安逸却是相当不错的。

假如再对比一下他前世贴小广告被骂的日子,摆小摊儿被罚的生活,甚至为了躲债不惜跳楼而逃的经历。

那更是一地狱,一个天堂。

为此他情不自禁心生无限感慨与唏嘘。

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,要靠公家来创造。

真是没想到,自己竟然也有掉进福窝儿里的一天。

…………

一个人的商业天赋也许真是与生俱来的。

因为假如否认这一点,你就没法解释。

前世的宁卫民,是怎么从一个欠他钱的同行那赎不起的“当票”上。

看到了可以低价购买这样当票,代赎抵押物的商机。

然后借此打开一片天地,赤手空拳挣出千万财产的。

你同样也没办法理解,今生的宁卫民,困守在夜班的岗位上,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。

又是怎么从一张破报纸上受到了启发,琢磨出来那么高明的挣钱法子的。

这件事说起来挺绝,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。

起初,宁卫民上夜班,感到混吃等死的确舒服,他相当满意和知足。

可当日子真是这么一天天下去,时间长了,他却又变得有点不踏实了。

毕竟他不是这个年代土生土长的人,清楚的知道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。

这就注定他不可能长期像身边这些同事们,安心沉浸在安全假象中,以为生活永远是这么甜。

然后坐等引以为傲的一切,被历史变革的车轮碾为齑粉。

尤其他还是一个理想与堕落并存,想在未来顶个文化名人、大家的名声,过一把骄奢淫逸首富瘾的人。

当他发现各处邮局里的猴票越来越少,书画店里的近代名家书画价格开始走高。

他就更有点担心,自己能够获取这些便宜筹码的良机,将会很快失去,再也不复存在了。

可他又能做什么呢?

光有贪念没用,如果没有钱,也没处来钱。

除了看着干着急,他什么也做不了,除非改变这一切。

宁卫民首先清楚,自己手里剩下的九百来块是绝对不能动的。

那是趟鬼市的学费,必须专款专用。

他要敢再花了,康术德绝对跟他翻脸。

以后再想求老爷子教他东西,门儿也没有了。

要不……索性去求老爷子帮忙再弄件值钱的玩意卖了?

宁卫民认为这恐怕更属奢望。

还是一样的道理。

老爷子已经对他买画、囤邮票的不满临近极限了。

这赌约的事儿,现在就成天挂嘴上说呢。

他要敢提这茬,弄不好事儿办不成,非得把自己这位师父变成《大话西游里》的唐僧不可。

这就叫自寻死路啊。

他可不想受悟空的罪。

那要不把自己手里的俩葫芦瓶卖了?

经过反复考虑,宁卫民倒是终于痛下决心,打算割爱了。

可结果怎么着,我本有心向明月,奈何明月照沟渠。

当他小心翼翼抱着俩瓶子给送到了韵古斋去。

就因为面相太显年轻,好嘛,被彻底轻视了。

他就连人家经理都没见着。

一个说话极不客气的秃顶业务员拦了他。

居然想用二百五十块钱就把他宝贝给骗走。

这主儿可真够二百五的!

他要能干才怪了呢。

根本不用想,自然怎么抱来的怎么抱回去。

所以想要再凑点资金,趁着东西还算便宜,尽量为以后多攒点廉价筹码。

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,一时有点抓瞎。

原本宁卫民是想改天再换个地儿碰碰运气的,看看能不能碰上识货的主儿。

然而就在这个时候,他上夜班无意间看到了一张报纸,导致他的思维是瞬间爆炸,生出了一个天马行空的主意。

那是一张什么报纸呢?

不是本地报纸,应该是一个外地旅客带来的异地报纸。

而且还不是什么正经的大报,而是当地的一份《农业科技报》。

根本不知道是被谁给拿到前台来的。

看破烂程度,也不知被多少人翻阅过了。

上面撒了不受茶渍,还粘了瓜子皮,日期也是一礼拜前的了。

但就是这样的一份小报儿,原本只是为了消遣随笔翻翻的宁卫民,一下受到了触动,感受到了金钱的召唤。

他看到的是什么呢?

那是整整半个版面的致富信息广告。

要知道,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,我国的社会、经济、文化等领域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。

特别随着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,市场逐步开放,各地经济率先开始出现复苏和繁荣。

与此同时,社会供求关系,却显露了结构性的不平衡。

一方面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品短缺,另一方面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,生产加工出来的商品,都能很快销光卖光,因为市场的缺口太大了。

那既然加工出商品就能致富。

那么那些出现在媒体上的种养知识,加工技术,销售渠道的推介,连同生产设备转让出售等等的广告,就被称为“致富信息”。

从上世纪七十年底末起,伴随着我国大型官办媒体上广告的出现,各类致富信息也开始陆续刊登在不是那么主流的报纸刊物上。

这类广告开始是零零散散,断断续续,到后来就变得琳琅满目。

而这些致富信息背后,是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率先被唤醒。

由此才会导致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创造能力的持续挖掘和释放。

像宁卫民手里的这张报纸,三线城市的小报一张,针对的就是农民群体,内容极为丰富。

什么农机厂出售农机具的,什么电机厂出售电机的。

还有小五金厂、磨坊和油坊设备转让的广告。

甚至还有制作洗衣粉设备,和酿酒设备的。

而彻底吸引住宁卫民的,是一则出售有关鹌鹑的养殖技术广告。

刊登这则广告的明显不是单位,而是个人。

因为地址就是一个普通居民的居住地,联系人也只有名字没有任何职务头衔。

广告写明,只要报上按地址寄去五元钱。

他就会回寄给一份印有全部技术和具体操作方法的小册子。

常言道,一叶知秋啊。

仅从这则邮购广告的尺寸足足抵得上其他的“豆腐块”三倍大小。

宁卫民很容易就能做出一个判断。

这位率先意识到知识可以转化为金钱的先行者不但聪明,而且应当是挣着钱了。

否则以当时人们普遍魄力不高的情况来看。

没有人会在不明结果的情况下,在看着像是白白扔钱的事儿上,投入这么大成本的。

这也就意味着单纯出售技术知识的这条路不但走得通,而且利润不小。

那么他随即就想到了自己身上。

我是不是也能效仿这样的办法,卖点什么呢?

就比如……

怎么孵化神仙鱼的技术?

如遇章节错误,请点击报错(无需登陆)

新书推荐

未婚妻的闺蜜们个个身怀绝技 诸神! 逆徒下山:绝色娇妻投怀送抱 台球博士 冲出四合院 四合院:从卡车司机开始 我有一座随身农场